
有些朋友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,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简单,觉得自己的社会成就较少......虽然这未必是谦虚之词,但由此就断定自己做不好演讲,也是一个认知误区。
其次,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,都有他闪亮的一面,都有他值得分享的经历,都有他可以和别人共情的感受。学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,往往也是整理和发掘自己内在资源的过程,你完全值得拥有更多信心。
另外,望子成龙的父母们,不要拔苗助长。演讲需要具备基础的语言技能和逻辑思维。青少年适合演讲课程的年龄门槛是8岁,因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,孩子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会具备演讲需要的基本条件。在此之前,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学习系统的演讲课程,而应该更多地通过阅读、游戏、交流,尤其是家长和不同年龄段同伴的陪伴,发展基础的语言技能和逻辑思维。
在考虑学什么、如何学之前,不如先思考一个更基础的问题:自己会什么。先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。有关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,既有知识是你学习新知识的核心要素。
无论你在什么行业、从事什么职业,你一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你可以仔细挖掘,把你能想到的都写上。基于既有知识,确定学习目标。
既有的认知就像一棵树,我们可以把新的知识嫁接过来,让这棵树长新枝、发新芽。学习新知识,除了从自己的兴趣出发,还可以先看看自己这棵“树”现在有什么、缺什么,需要补什么。
新的学习方向有下面三种可能性。
1、原有技能提升审视自己的知识谱系,先想想希望自己的哪些技能能够更专业。成为一个专业人士,会给你带来成就感。
2、学习新技能、新学科在选择学习何种新技能或新学科时,要考虑新的技能能否与既有知识产生关联,能否嫁接到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中。如果可以嫁接,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更有目标、更有动力,学习效果也会更好。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,要经常反思是否真的发生了预期的关联。比如演讲这种表达技能,就可以嫁接到很多行业技能中。比如你是教师,就可以用它更好地解决家校沟通、教学成果汇报等问题......
3、跨领域研究与创新
更高级的学习方法是在梳理自己的知识谱系后,考虑跨领域的研究与创新。为什么“研究”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方法?因为研究意味着要有成果,而且是创新的成果,而创新是认知和学习的高阶形态。不要以为研究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。以跨领域的研究作为学习的驱动,打破领域间的隔阂,前提是你了解自己,也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 谱系。